新聞資訊
2020年由外交部、教育部、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一期周邊涉海外交知識進高校講座(以下簡稱第一期講座)共計42場在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7所高校圓滿完成。
在第一期講座籌備過程中,外交部、教育部、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就第一期講座分別召集演講專家和高校負責人召開了兩次工作會議,并成立了工作小組。其中,外交部負責專家的遴選聯絡和演講內容的設計把關,教育部負責對接高校,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提供經費支持并承擔具體事務。第一期講座啟動后,工作小組全程跟蹤講座進行,通過不斷溝通協調,保證了6位演講專家和7所高校的順利對接和課程的圓滿完成。講座開展過程中,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工作組就講座反饋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撰寫了新聞報道并登報,制作了講座學生街采視頻。6位專家精心準備了演講課件,7所高校合理安排了講座時間,并對講座的預告和開展情況進行了廣泛宣傳。
據統計,第一期講座約萬名師生參加聽講,在座學生聽課認真,提問踴躍,現場座無虛席。在講座開展過程中,學校師生口口相傳,參加講座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認為這是了解海洋形勢不可多得的好機會。同時,通過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和學校的宣傳報道,講座的社會影響力迅速擴大,看到消息的社會人士也很感興趣,他們紛紛前來咨詢并提出請求,希望講座也能到其單位開展,幫助他們了解真實情況,進而更好地開展工作?,F將第一期講座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講座課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
第一期講座根據2020年國際時事和當前海洋熱點問題共設計了6個主題,分別為我國周邊海洋問題概況及主要挑戰、近年來我國周邊海洋形勢和海上維權工作、世界海洋文明與中國的海洋意識、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和演進、周邊海洋對話與合作和美國涉華海洋問題政策演變及對我國的風險挑戰。每場講座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內容設計,地理范圍從黃海至東海到南海,時間跨度從鄭和下西洋的明代到中美博弈的今天,涵蓋內容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文化……每場講座時間100分鐘,包括70分鐘的專家演講和30分鐘的現場互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學生和老師聽完講座后都表示受益匪淺。
二、演講專家準備充分,激情洋溢。
第一期講座邀請了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代表楊仁火(演講題目:近年來我國周邊海洋形勢和海上維權工作),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演講題目:以海上合作塑造周邊關系),國際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國(演講題目: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和演進),廈門大學海洋文化領域著名教授莊國土(演講題目:世界海洋文明與中國的海洋意識),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助理、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力(演講題目:我國周邊海洋問題概況及主要挑戰),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演講題目:美國涉周邊海洋問題政策演變及對我國的風險挑戰)等長期從事海洋問題研究并具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專家擔任演講專家,他們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和確鑿的史實精心設計了講課提綱并認真制作了講課課件。專家授課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引人入勝,學生全神貫注、耳聽心受。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96%的學生認為演講專家的授課精彩紛呈、意猶未盡,93.64%的學生會推薦同學朋友聆聽該系列講座,學生對6位演講專家的評分均高達8.9分以上,平均9.11分(滿分10分)。
三、高校師生態度認真,收獲滿滿。
第一期講座啟動后,七所高校高度重視,校領導分別與演講專家和工作組成員進行了座談交流。其中,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安勝、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堅等校領導出席并聆聽了講座。盡管受到疫情的管控,七所高校的講座禮堂仍然人頭濟濟。其中,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的學生甚至坐在階梯教室的走廊上或全程站在教室門口聆聽。講座過程中,學生們專心致志、求知若渴;互動時,學生們爭先恐后、氣氛熱烈。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結果顯示:每場講座原定的100分鐘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們紛紛表示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希望延長講座時間,加大講座舉辦頻率,擴大受眾范圍。此外,通過聆聽講座,學生們獲益頗多:一是了解了國際和我國海洋的基本形勢以及嚴峻的國際和區域態勢,明晰了造成這些形勢的根本原因;二是學生們樹立或加強了國家管控海洋的信心,充分相信我們國家有能力和實力解決好熱點難點和歷史遺留問題;三是有高達70%的學生在聽完講座后表示愿意從事海洋維權和外交事業或結合自己的專業為外交事業做貢獻。
四、講座安排總體合理,稍待改進。
根據問卷調查“對第一期講座的建議”結果,同學們紛紛提出講座完善提高的建議。對于主辦方來講,建議包括提高講座頻率、延長講座時間、增加互動環節等;對于演講專家來講,建議包括鋪墊背景知識、增加視頻資料、多講具體事例、無須面面俱到(挖掘事件縱深)、美化演講課件等;對于學校來講,建議包括擴大講座場地、增大宣傳力度、面向全校師生等。
第一期講座作為試點項目成功舉辦,表明在全國高校推行我國周邊涉海外交知識進高校系列講座是合理可行的。作為主辦方,應總結第一期講座的經驗,結合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完善第二期講座方案,繼續做好第二期講座,確保講座可持續,切實提升大學生對海洋外交事業的認同感和參與度,為海洋強國建設培養更多人才。